到日本的小岛上逛逛美术馆
作者:外滩画报
濑户内海上安静地飘浮着许多小岛,每天限定的几班小船来往于岛屿之间,来这里的人大多都是各国的艺术爱好者,脱离了城市“盒子里的美术馆”,这里的美术馆和游客玩起了捉迷藏,每找到一个,都使人惊喜万分。
从日本的东北方向赶往濑户内海需要十多个小时。乘新干线,经过城市、田野和工业区,挤一挤下班高峰,再坐船和大巴,看着太阳落山,随潮水涨退,我们终于在夜间到达。
濑户内海上安静地飘浮着许多小岛,每天限定的几班小船来往于岛屿之间,来这里的人大多都是各国的艺术爱好者,人不算多。 
他们中大多数都像是失了魂般游离在几座岛之间,这么说一是因为七月底四国的天气炙热,无论在平地或者山间,走出室内几分钟,上衣就湿透了;二是来这里的人像是固定的,我们总是在某天某座岛上偶遇,互相就在点头间认识了。 
这样独特的空间让人舒心,脱离了城市“盒子里的美术馆”,这里的美术馆和游客玩起了捉迷藏,每找到一个,都使人惊喜万分。
五天的时间,我们并没有走遍濑户内海上所有的岛屿,因为巴士和船只班次太少,留下了许多遗憾。相对于一般城市里的美术馆,交通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展馆的参观人数,甚至是经营状况。但在濑户内海上,零星的美术馆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反而为艺术鉴赏创造了另一种可能性。
岛屿之间的交通不便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仪式,海浪推打带来的紧张和期待感是进入这片领土的必要过程。而隐藏在地下的美术馆、和随处可见的艺术作品全被山影海景包裹起来,不可思议又充满魅力。
直岛
船还没抵达港口,就远远地看到了妹岛和世设计的码头和草间弥生的波点大南瓜。它们被孤零零地放置在海边,显得格外冷清。
直岛面积仅8平方公里,住着3000多岛民。放眼望去,整座岛就是一座不太高的山,没有绵长的海岸线和热闹的海滩,岛上展出的大多都为现代艺术作品,港口的一片冷清模样把我心中现代艺术的艰涩营造得恰到好处。 

直岛标志性的草间弥生大南瓜

下船,坐shuttle bus几经辗转,终于到达期待许久的Benesse House。其实,在直岛过夜的选择很少,除了少量且狭小的民宿或者剑走偏锋搭起帐篷,所剩的唯一选择就是住进直岛现代美术馆里。
这所由安藤忠雄设计的建筑集美术馆与住所为一体,山腰和山顶分别座落着一栋。与安藤忠雄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建筑物大同小异,混凝土墙面和干净利落的几何线条及切角是这些建筑的特点。坐着巴士向山顶驶去,时隐时现的海面和窗外快要溢出来的绿色,在车窗外交替闪过。不到五分钟,我们就已经从山腰抵达山顶的美术馆和Oval Rooms。

俯瞰Benesse House 

Benesse House开放式的露台

住所和美术馆一体的Benesse House美术馆被安藤忠雄刻意地安排在了地下

随处可见的混凝土设计

为避免因美术馆的存在而遮盖住山顶的美景,安藤忠雄刻意将建筑安排在地面之下,所以这座灰色建筑看似矮矮的,仿佛只有两层楼高,其实地下自有玄机。室内格局也不按常理设计:旋转楼梯的尽头竟是一堵墙,大约三层高的空间只单独放置了Bruce Nauman 的100 Live and Die霓虹装置,电梯隐藏在各个角落里,馆内随处可见的艺术品和特别安插在不同楼层的展览厅错落交叉着。

Benesse House美术馆馆内设计

逛了一圈,美术馆并不大,收藏品却十分丰富,其中基本都是90年代的名家之作,如David Hockney, Andy Warhol, Gerhard Richter等等。这里虽然没有Tate或MoMA的规模大,也不会定期策展,但住在这里,背靠岛屿的高处,眺望大片的濑户内海海域,楼下又有小而精的美术馆,窗外则是俯瞰全岛的开放式阳台。纯粹注视着这个建筑、艺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空间,不得不感叹现代艺术实在是多样。

出自威尼斯双年展获奖艺术家Bruce Nauman之手,堆聚而成的霓虹灯闪烁者红粉蓝黄各色的挑衅警句:感受而后死,恐惧而后死,......而后死

从美术馆踏出来,绕过两扇门,走进一坪的小露台,那里停放着一辆绿色的缆车。缆车盘旋向上通往的是山顶的住所Oval Rooms。外露的山肩上隐藏着绿皮缆车专属的车道。缆车在山间垂直上升,透过车身三面透明的大窗户,视野慢慢上升拓宽,直岛的美景慢慢尽收眼底。
在预定房间时,我们特意选择了美术馆里最别致的住房Oval Rooms。仅有的六间客房围着正中央的水庭园等距离划出一个完美的椭圆,屋顶的绿地从远处望过去像一座被挖空的小山包。

Oval Rooms一层全景

通往Oval Rooms的走廊

闲逛一圈,很难想象这里是上个世纪修建的,和美国的塔里埃森雷同,两者都结合自然,住所和公共空间于一体,与世隔绝却又不断传承的建筑。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书店起家的日本教育集团Benesse就开始初步计划改造直岛。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集团总裁福武总一郎邀请到了安藤忠雄作为此次项目的总工程师,才将这个过去的工作废料填埋场改造成了如今的文化绿洲,并把自己收藏的艺术珍品全运往直岛。所以美术馆内的住所才被命名为Benesse House。 
直岛现代美术馆及Benesse House(住所) 从92年开始建设,10多年间,直岛现代美术馆的再修建还没结束。房间的每堵墙壁都是不同画家亲临现场完成,摆设的画作也全是福武总一郎的个人收藏品。大大的落地窗外是石头块和灰色混凝土构成的开放式阳台,每户住客之间并无遮挡,大可以环绕建筑随意走动。 

Oval Rooms外开放式的阳台

自安藤忠雄接受Benesse集团的委托以来,安藤在直岛上还陆续完成了地中美术馆、李禹焕美术馆、安藤美术馆的修建。这三所美术馆分别散落在山野树林间,各地往返巴士班次也十分频繁。美术馆内收藏有大量艺术作品,其中不乏大家之作,如李禹焕的自然岩石和铁板艺术,莫奈的《睡莲》,James Turrell结合空间和光线展示的抽象艺术,Walter De Maria贴金木雕和直径为2.2米的球体。

李禹焕美术馆外

李禹焕美术馆入口处

三所美术馆中最具规模的是和Oval Rooms并山肩相望的地中美术馆,如字面意思阐述,安藤摒弃了立足于地面的外观设计,将美术馆的结构全部建造于地下,地下的馆内结构又被极简的线条划出了复杂的空间感,十分有趣。

俯瞰地中美术馆(图片来源于flickr)

极具安藤忠雄设计风格的地中美术馆馆内

地中美术馆一角,草地和混凝土

地中美术馆馆内James Turrell 视觉艺术作品之一

地中美术馆内:莫奈的睡莲(图片来源于flickr)

Walter De Maria装置艺术作品之一:贴金木雕和直径为2.2米的球体组合而成的空间

逛完美术馆下山,到达接近宫浦港的老居民区内,终于可以看见在山上难得一见的居民和拿着照相机到处游走的旅客。市井味道随着深入巷道而愈加浓重,“艺术之家”就藏匿于这些看似普通的居民房里。
“艺术之家”是位于直岛町老街木村区的一项崭新的艺术尝试,超越了岛上美术馆的传统艺术形式范畴。在这里,艺术家们在7所已无人居住的家屋室内注入现代美术元素来活化传统建筑。
角屋:艺术之家计划的第一个家。房屋本身修建于200年前,1998年艺术家宫岛达男受邀改造房屋,室内艺术作品Sea of Time 98’ 的概念为时间的河
“艺术之家”分散在简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各个方向,你可以租用一辆自行车或是选择步行在老街区找到它们,累了的话在路边的喫茶屋或吃冰的小店休息片刻,继续走一走还可能撞见一两座神社。其实,从外观上很难分辨出普通房屋和“艺术之家”,它们表面都保留了日本江户到明治时期的建筑风格,旧且矮。但“艺术之家”的室内却十分前卫亦或刹寂。

はいしゃ:这个家的前身为一所家庭牙医诊所,艺术家大竹伸朗把老旧海报、杂志和剪贴画覆盖在每个房间的地板墙面,将大型自由女神雕塑置于室内,营造出其“舌上梦”的主题,代表了一个人通过回味口腔的味道来追溯记忆,巧妙地与牙医诊所产生联系

碁会所:碁会所字面意思是玩围棋的地方。空间以禅为主题,木板上随意铺洒着庭院里栽种的五色山茶花落下的花朵

安藤忠雄改造的房屋南寺,与James Turrel在其室内的视觉艺术装置合作完成

除了木村街区,混杂在老居民区内还另有一处异常热闹的地方。距离港口仅五分钟步行,一栋花花绿绿的热带风情建筑,极其印象派地修建在窄小的十字路口。其室内装修之乱来,以至于大家都以其酷之名,慕名而来。

(图片来源于flickr)

I♥湯是个神奇的地方,日本传统的泡汤在这里被极具趣味性地玩弄了一番。澡堂整体设计出自同样参与了艺术之家计划的现代艺术家大竹伸朗。大竹的风格异常夸张和凌乱。他善于利用废旧杂志或者剪贴画来拼贴出完整的意识流图画。整栋澡堂以白色为基调,澡堂外半空中悬挂着一台夸张的女人半躺灯具,瓷砖花花绿绿,毫无规律地堆砌在外墙。

(图片来源于flickr)

虽然窄窄的玄关与任何一家日本街头的澡堂并无异样,室内却是别有洞天:七彩的琉璃铺满了楼房的一面内壁;墙上贴有大型瓷砖壁画,描绘着不同时期的女性泡澡图和海洋动物;房间正中央的大象雕像立在男汤、女汤之间的隔墙之上;澡池里五颜六色的可爱图画在水下摇摇晃晃的。整个人浸泡在池子里,感觉热气都仿佛是彩色的。
I♥湯不管是从外部的建设到更衣室,厕所,入口处和室内,到处都悬挂着绘图,海报,影片,陶瓷等艺术品。懒散的人群聚集在I♥湯门口,给狭窄的路口制造了一些交通不便,满面红光的人从澡堂内进进出出,喝着门前自动贩卖机的冷饮,扭一扭I♥湯限定的纪念扭蛋,再飘飘然地从这里沿途走回住所,短暂的两日直岛之行也在黄昏的直岛漫步中绕着山路画上了一个句号。
丰岛
丰岛比直岛大了接近两倍,但人口却是直岛的一半不到。作为四国地区最年轻的美术馆岛,丰岛展现了更难被人类征服的自然之美。少了人群和聚落,来到丰岛才算是真正体验到了自然和艺术的完全融合。为了深入岛上250多年的原始森林,我们选择绕着直岛中央的檀山骑行一圈。作为骑行的代价,我们的时间只够前往两个美术馆,一大一小,分别藏身在海岸另一头的山脚和山顶的小山包上。

骑行丰岛的起点:檀山山下的海岸线

早上十点,三个人匆忙从丰岛港口蜿蜒而上,飞快地骑过空旷的棒球场、几户人家以及田地。连续的坡道把我们送进檀山的森林里,大片的树荫和时强时弱的蝉鸣在身后、当下和远处一帧一帧地拼凑出日本电影里才欣赏得了的画面。
坡道上标记的艺术爱好者之间暗号般的数字分别指示着美术馆的所在区域。上山的整个过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期间并未出现任何美术馆。还没到山顶,身上的汗和黏糊糊的防晒霜全浮上皮肤,阳光钻进树叶缝子狠狠地灼烧我们,加上一路来往的车辆很少,森林里安静得只能听见自行车链默默绞动和三个人重重的呼气声。偶尔,骑得比我们还快的居民婆婆带着遮阳帽一闪而过,身体还稍微前倾,礼节性地向我们打招呼。
等回过神来,檀山的最高点已经被我们甩在身后了。濑户内海和笔直干净的路面在一个拐角后冲入眼前,四周的梯田顺着山顶分阶排列到了山脚,刚刚骑过的坡路在左后方的树林里若隐若现。于是索性继续滑行而下,十来分钟便到达山脚下的心脏音。
心脏音是法国艺术家Christian Boltanski散落于全世界的一项艺术企划。到访心脏音的人将心跳声录入档案,并任其在全世界美术馆里随机展示和播放。看似矫情却十分有参与感的心脏音,在濑户内海的离岛岸边一角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存在着,这确实会让人突然感性起来。 
走进心脏音,布局再简单不过,没有什么独特的设计,好像医院的一处门诊。里边一共有三个小房间,它们分别用来录入心脏音、聆听心脏音和感受心脏音。录完心脏声后,走进心脏音感受室,漆黑一片只剩自己扑通扑通的心跳声和随着它发出微弱闪光的灯泡,黑暗中慢慢朝房间尽头走去,你的心跳声便越来越大。走到尽头,两个属于自己的心跳声仿佛重叠起来,被记录的感受和自身的存在感便会无限放大。

录入心脏音

聆听心脏音

感受心脏音

之后,从山脚又折回山顶的丰岛美术馆,已经是下午一点左右。丰岛美术馆是建筑师西泽立卫和艺术家内藤礼在2010年为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合作修建。丰岛美术馆的特别之处在于建筑本身就是馆内展出的唯一艺术作品。沿着临海公路旁的木栈小径走几百米,就是丰岛美术馆。
远处看,它是一个内外不规则、自由曲线形的建筑物。面积达40mX60m,高4.5m,这块象牙白的扁形建筑外表光滑得像是一块被大自然风淋雨晒打磨而成的白色巨石,但这块“石头”顶上却被开了两扇切口均匀但形状并不规则的天窗,似乎是在为了方便人们从外窥探建筑里的面貌。

入口处外景

它的建筑体是由一整片薄薄的混凝土壳搭出来的,不规则的形状要一次成型很难,建筑师西泽立卫与安藤忠雄一样都利用了一种反建筑的方式来创造一个自然与人直接沟通的场所。其具体方法其实是把上吨的土先堆积起来,填好形状和大小,再在冬天一次性灌入水泥,等水泥凝固硬化,再把土全部掏空。
但水泥并没有覆盖美术馆顶部的两片不规则面积,以便形成后来的“天窗”,为了使馆内采到自然光,后期加工也并没有为天窗盖上玻璃。躺在地上的时候,从两片窗口望出去,远处的天空和建筑外的树林恰好剪裁出一道惬意的景观。
再仔细看看脚下,地面上零星分布着极小的孔,小孔不断的冒出些水珠。由于地面微微倾斜,在馆内的露天处汇成一滩水泊,当水泊达到一定程度,又顺着小孔流下,消失不见。
几乎所有人都会呆在美术馆里观察水珠的变化,有的人躺在地上,望着窗外的树与蓝天,看着看着居然就睡着了。而时间空间里除了鸟声、风声、海浪声,再没有任何声音。

纪念品商店按照迷你版的美术馆修建,十分可爱

纪念品商店内

丰岛美术馆纪念品店里贩卖的食物好吃又不贵

犬岛
犬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环岛一周仅需要步行一小时左右,对艺术巡礼体验来说是最理想的尺度。
犬岛上,岛民的家更多地暴露在艺术之家的四周(和直岛艺术之家计划一同都由福武总一郎开设),庭院外杂乱的家用品,还有许多石材加工过的桌子、椅子、玄关前的落石和门柱就挨着岛上的艺术之家。不时令人产生一种“这也是艺术品之一吗”的疑问和幻觉。
行走途中,几个正在忙农活的居民也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从他们口中听到有关于家门口艺术品的介绍是跟其他岛屿最大的不同了吧。其中一位老人还将我引入家中参观自己搭出的“艺术之家设计”,屋里满地的水池养了各种植物。他还和我聊起了在东京的儿子。犬岛的岛民也太可爱了。

犬岛艺术之家一角

后来看手册才了解到犬岛是一座带有产业盛衰浓厚色彩的小岛。曾经岛上花岗岩堆积,最兴盛时期竟有38处采石场,在日俄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国内对铜矿的需求,岛上又出现了炼铜的精炼所。因此而来到犬岛劳作生息的人家最盛时期有1000多户,5000多人。而随着犬岛工业使命的结束,如今人口仅减少到50人。

由炼铜精炼所改造修建的精炼所美术馆

所以,90年代福武总一郎先生和他艺术之家计划的到来,不仅将艺术和现代建筑带上小岛,还带来了一份难得的热闹。现在,犬岛每年要接待大约3万人的到访,包括在岛上过着柴米油盐平凡生活的岛民,以及周末返岛的居民,偶尔来岛生活一段时间的人,还有像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游者。这也许也是犬岛特有的“融入感”的来源。
本文授权转载自 外滩画报 | 每日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文化、生活、时尚报道。(微信公众号ID:the-bund)
文、摄影 _傅蕾     编辑_ 谭浩

全球精品

Global Selections

正品保证

Authenticity Guaranteed

全场包邮

Free Delivery

客服邮箱

kefu@iliangc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