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gif


开学季,我们应该关心少年


作者:NOWNESS



同一片蓝天下,有的少年享受着蜜糖、憧憬着未来,有的少年深陷身份和身体认知的折磨,还有的少年不得不在贫困和战乱中逃亡……谁说少年不识愁苦滋味,他们经历的愁和苦,比成年人所能想象的多多了。


成年人往往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感叹:“青春不辞而别。”但在青春期之前,还有很长时间的少年时光,成年人却往往给出千篇一律的浅薄认知——少年很天真、少年很呆萌、少年很乖巧、少年是供给成年人吸食的鲜氧……


实际上,少年也和成年人一样身在社会酱缸里,他们周围同样有雾霾,会遭受到凌辱,如果生在贫困战乱地区,他们的命运更加身不由己。


200 多年前,德国作家歌德写下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假借笔下人物抒发自己少年时期的憧憬和苦闷。5 年前,李安导演热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创造了一个孤胆一人与自然抗争求生的少年奇迹。


合上书本,走出电影院,被消费主义和社交媒体高度主导的现实生活中,少年经历往往比虚构情节里更鲜活、更复杂、更耐人寻味。



1505100022302404.jpg

教条思维的少年


▲ 早慧的硅谷儿童


任何伟大的文艺作品中,都不乏天才少年的身影,尤其那些与未来有关的影视作品,比如《星球大战》《X战警》中的少年,因为牵扯着传承、希望和未来剧情走向,他们的戏份往往令人印象深刻。


眼下是人工智能时代,与好莱坞同在加州沙漠的硅谷,正在快马加鞭地将科幻电影中的虚构想象变成现实。身在硅谷的少年们,在未来科技的耳濡目染中,他们如何憧憬未来呢?跨界电影人迈克·米尔斯(Mike Mills)通过短片《子之慧》寻求答案。


因执导电影《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和《初学者》(Beginners)等电影名声大噪的迈尔斯,在短片中采访了多位生活在加州北部的洛思阿图斯的少年,当地是苹果公司的创始地,他们的父母都从事科技领域的工作。


少年们正襟危坐,逐个在镜头前描述了自己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各显神通,各抒己见。


脑洞派



“我们会把两种不同的动物结合起来,

让他们生宝宝什么的,

然后可能就会产生新的动物……”



糟心派



“我真心觉得环境会越来越差,

更多污染,更多城市,更多烟雾和人……

森林越来越少之类的”



冷静派



“如果从全世界的大环境来看,

虽然我们在努力挽回(环境),

其实有很多人根本无所谓。”



纠结派



“变化不大吧……

(实际上)够糟心的。”



理性派



“妈呀,

到时候大部分动物肯定都灭绝了,

剩下的世界,

只有公路、汽车和人。”



可以看到,硅谷少年从小在高科技氛围的浸淫中长大,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非常理性。


“这群小孩提及的每一点都是关乎科技,即便他们对其非常喜爱,但是观点相当消极。从一个活泼开朗的10岁少年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是让人感到尤其冰冷的,十分诡异,”迈尔斯谈及此次拍摄过程,“许多业内未来主义成年人士会做出这样的预测,但真正生活在未来的人们该将如何?而未来,正是这些孩子们的世界。”


少年们一本正经地教条主义说辞,冰冷中看不到任何憧憬的成分,他们似乎吞下了时间胶囊,过多过早地洞察到了世界万物的运行奥秘,身为成年人看到他们这样,多少有点错愕。或许在教条思维之外,少年们还有刻意封闭起来不想分享的美好憧憬,未来是属于他们的,终有一天他们要给出答案。



1505100022302404.jpg

身份焦虑的少女


▲ 少女的焦虑:我丑吗?


对未来的憧憬,都是建立在现实考量的基础上形成的。迈克·米尔斯镜头里的硅谷少年可以言之凿凿地言说着教条式的未来,伦敦导演玛丽·舒勒(Marie Schuller)的短片中则呈现另一组被网络文化侵蚀的少女群像。


短片《我丑吗?》,舒勒以自拍式的镜头对准多位还未进入青春期的少女,她们问出同样的问题,“我看上去美吗?”“我很丑吗?”小小年纪就开始考虑自己的颜值问题,甚至成为了她们的生活日常。


“告诉我,我真的丑吗?”



“我不觉得自己长得好看”



“对我来说,长得美就是一切”



“所有人都比我漂亮得多”



但是,何以为美呢?少女们也有自己的理解。



“美就是明星。

美就是化妆、做头发……

还有所有那一套。”



“以前她嘴唇很薄的时候,我不觉得她好看。

但现在她丰唇了,我觉得她简直完美。”




“我觉得自然美比人造美低等。

重要的不是内在,而是别人的想法。”



显而易见,少女们对于美的认识已经形成了单一化的标准,虽然她们少不更事,但是喜欢不需要理由,喜欢就会产生趋同心理,想要变成那个人,然后刻意或者无意识地去模仿对方。


“我更喜欢漂亮的人,因为……不知道,我就是喜欢!”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今天,欧美有金·卡戴珊丰乳肥臀式的美,东亚有白皮肤锥子脸式的美,那些千篇一律的人造美景象,扭曲着少女们的审美观。


对于美的追求背后,其实是少女们对于自我身份的怀疑和焦虑。“谁来告诉我,我美吗?”这个问题,需要少女们在未来生活中反复确认并给出答案,可能会愈来愈成为一个无法回答的难解之谜,甚至牵绊她们终身。


可是社交网络让“美丑标准”过早出现在少女的世界里,以她们的小小年纪,本应享受天真浪漫。



1505100022302404.jpg

逃亡故土的少女


▲ 在叙利亚长大是怎样一种体验


当和平国家的少年正在憧憬未来和焦虑容貌时,中东北非的少年正在战乱中逃亡,他们离开故乡,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


导演汤姆·格林(Tom Green)利用快速剪辑,将叙利亚女孩Lily在战争中度过的一年浓缩在短短两分钟内。快速切换的画面,就如脑海里闪回的记忆,看得令人无比揪心。



枪口下侥幸存活



死人堆里亡命天涯



短片最后,女孩抱着一路陪伴自己的娃娃默默流泪,明显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暖化情节,真实情况是任何旁观者都无从体会的,只有那颗真正经历过战乱的心灵最清楚。



1505100022302404.jpg

尾 声


少年,意味着长大,意味着自我意识的养成。


所谓少年不识愁苦滋味,并非他们不识,只是他们经历少,无从判断和结论。而一旦他们经历了太多,脸上写满了世故,眼睛里尽是故事,也就意味着少年一夜长大。


同一片蓝天下,从教条式憧憬未来的硅谷少年,到成天幻想着变美的少女,还有在战乱中亡命天涯的叙利亚少女,或许都与你无关。但是如果你留意周围,校园霸凌、家庭虐待、未成年人遭受侵犯猥亵、留守儿童失学失所甚至非正常死亡……少年们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远超成年人想象。


一次次的感动,一次次的责问,一次次的围观之后,大家惜惜然散去,世界没有变好,反而变得越来越糟。身为成年人是否应该扪心自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难道我们就这样坐视不管,无动于衷?


都说世界呈现的面貌,正是人类自我价值的现实投射。漫长的暑假结束,新一轮开学季开始,此时我们不能只是谈论少年,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少年。


那个寄托了少年愿景和精神信仰的原始根据地,应该由成年人把守。




1505100635320610.gif



全球精品

Global Selections

正品保证

Authenticity Guaranteed

全场包邮

Free Delivery

客服邮箱

kefu@iliangc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