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有“阿凡达”部落吗?他踏遍全球,找到了答案!


作者:芭莎艺术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涅涅茨人


从2009年起,英国摄影师吉米·尼尔森便开始探访位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原始部落,用影像记录下土著人的生存状态,以及那些即将被现代文明浪潮吞噬的独特文化。



小房子.jpg真实存在的“阿凡达”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南部,土著摩西族的女孩们长到十五岁时,就会用刀将下嘴唇和牙龈分离,然后将一个泥盘嵌入切开的口子。随着年龄的增加,盘子越换越大,拉空的嘴唇也会越来越长。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摩西人


这样的习俗被称为“唇盘”,摩西族的女子如果没有这一“装饰”,便难以找到理想的夫婿。而唇盘最大的姑娘,在结婚时最多可以收到50头牛的彩礼,因此这也成为了当地人致富的手段之一。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摩西人


但如今,随着全球化潮流的渗透,越来越多的摩西族女性开始放弃这一习俗。传统的唇盘文化正在被棒球和T恤代替,属于部落的原始文明也逐渐走向消亡。于是,英国摄影师吉米·尼尔森决定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楚克其人


尼尔森第一次去到摩西人的村落是在2009年,那时他花了三个星期才穿越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但之后当他再次回到那里时,却只花了几天时间。因为在短短几年间,政府已将这里的道路修缮一新。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楚克其人


此后的三四年,尼尔森一共探访了五大洲的35个原始部落——涅涅茨人、楚克其人、辛巴人、毛利人……2013年末,他将所有的照片整理成了摄影集《在他们消失之前》(Before They Pass Away)。


在尼尔森看来,这些部落的土著居民就如同“真实存在的阿凡达”,他们的世界就像电影里的那样,自然而纯真,但却也不断地被外来文化消解着。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矛盾——历史向前发展的同时注定要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传统和自然为代价。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雅利人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瓦努阿图人



小房子.jpg部落的客人


在探访那些原始族群时,尼尔森总会带一名向导。为了获得当地人的好感和信任,他会通过触摸他们的肌肉来表达崇拜之情,也会在冰天雪地的户外和他们一起喝烈酒、吃生肉。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涅涅茨人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尼尔森都不知道等待着他的将会是什么——也许是拥抱,但也有可能是枪。在摩西族部落时,他就曾被部落成员用卡拉什尼科夫枪指着脑袋“问候”。因为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一个“奇装异服”的人,无疑是个大威胁。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楚克其部落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桑布鲁人


但也有部落对这个来自异乡的人感到好奇。当尼尔森去到那里时,往往能吸引来整个村庄的人。放松警惕后,当地人也开始慢慢懂得要摆个造型给他拍,还会跟着尼尔森去寻找更美的景色作背景。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高乔人


在拍摄生活于蒙古的哈萨克族人时,尼尔森花了三个星期与他们建立感情,最后终于成功说服所有人一起去山顶拍大片。出发那天,他们费了三个小时爬到山顶,但天空却一直阴云密布,于是一张照片都没有拍成。但尼尔森无法向族人解释这是怎么一回事,只能恳请他们第二天再来一次。不幸的是,第二天依旧如此。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哈萨克人


第三天,尼尔森再次带着部落成员上山。这一次,光线很完美,但天气却很冷,导致尼尔森在换镜头的时候,五个手指全部粘在了镜头外壳的金属上。他狠下心用力把手掰开,结果所有的指头都开始流血。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哈萨克人


部落的两名女子走到尼尔森跟前,其中一个解开自己的衣服,把那只流血的手放在胸前取暖,另一个从背后环抱住他帮他祛除寒冷——后来尼尔森才意识到,这里的人都是穆斯林,却为了帮助他而打破了宗教的禁忌。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哈萨克人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尼尔森自己也无法相信,原来世界上还存在着如此纯真的部落文化。他说:“如果我不去拍摄他们,可能世界上的其他人不会了解到这里有多美,也不会认识到这些人有多么重要。”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马斯滕人



小房子.jpg摄影不是目的,“人”才是


尼尔森对于部落文明的关注,也许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1967年,他出生在英国肯特州的塞文欧克斯,之后便跟随在石油公司工作的父亲辗转于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许多国家。这些经历使得尼尔森在年幼时就过上了“外来者”的生活。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辛巴人


八岁时,尼尔森被送回英格兰的一所寄宿制学校就读,与父母过早的分离导致他比同龄孩子更为孤僻。十六岁,他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因误用抗生素而得了“全秃症”,在一夜之间掉光了头发。


▲ 吉米·尼尔森


周围的同学都嘲笑尼尔森,称他为“光头党”。三年后,他决定离开英国,一个人带着老式相机,踏上了去西藏的路途。在后来对媒体回忆这段经历时,尼尔森打趣地说,他去西藏不是为了去了解那里的文化,只是想去一个“所有人都是光头”的地方,“因为感情上有共鸣,那里不会有人嘲笑我。”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西藏人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拉达克人


这趟行程奠定了尼尔森往后的职业生涯。那时正值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人对于东方文化有着强烈而又未被满足的好奇。因此,尼尔森将他在西藏所拍的照片寄给英国的期刊,并得以发表。待他回到英国后,有不少杂志都开始向他约稿,委任他去报道阿富汗、印巴、前南斯拉夫等地区的战乱情况。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苗族


当过一段时间战地记者之后,尼尔森渐渐意识到他的兴趣并不在此。他自认是个非常浪漫的理想主义拍摄者,所以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呈现他所看到的世界,而不是成为新闻摄影或人类学的纪实档案。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苗族


《在他们消失之前》发行之后,尼尔森曾面临过如潮的外界质疑。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干扰了当地的社会原貌,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摆拍;也有人说,他刻意去美化那些部落文化,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它们在当下社会的价值。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马斯滕人


对于这些批评,尼尔森并未在意。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有意义的,甚至还打算探访另外35个局势更不稳定的地区,用自己的摄影照片激发出发达世界对这些部落的兴趣,让不同的种族和阶层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



▲ 吉米·尼尔森《在他们消失之前》——涅涅茨人


也许对于尼尔森而言,无论是19岁还是现在,他都抱着同样的心情——希望通过摄影建立起与陌生人的联系。他最在乎的东西不是摄影技术,而是用相机去找到人类共同的本质。






app.gif

全球精品

Global Selections

正品保证

Authenticity Guaranteed

全场包邮

Free Delivery

客服邮箱

kefu@iliangcang.com